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创业 > 正文

四年磨一剑 金奖铸辉煌——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金奖团队

发布日期:2023-12-25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决赛圆满落幕。我校参赛项目“懿邦生物—国内领先的HPV精准筛查体系”获得金奖。这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开赛以来我校本科生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本年度辽宁省在高教主赛道获得的唯一金奖。


(金奖团队负责人孙茂龄发言)


这是一支由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成员组成的专业互补、梯队性发展的优秀团队。团队指导教师为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潘雨晴和口腔医学院苗磊,项目负责人为临床医学(“5+3”一体化)孙茂龄,不久前,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夺得学校首个全国特等奖。



依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临床资源,团队针对HBV、HPV等病毒的DNA条形码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基于MIRA-LFD的精准筛查体系。该体系将数百万的实验室集成于试剂盒、装进保温杯,精准普筛成本仅为同类分型检测价格的50%,将助力快速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宏伟目标并满足世界卫生组织HPV筛查导向。



2020年团队通过文献调研发现,以MIRA为代表的新型恒温核酸快速扩增技术不依赖大型仪器,在实验室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快速病源检测极具应用潜力。基于这样的发现,同学们走进实验室,开始进行实验设计及筛查体系的研发。2021年,项目初步完成实验室研发阶段,同学们献出了几乎每一个假期的所有的时间,上千小时的辛勤付出,一次又一次重复的实验,实验室角落里的行军床和数不清的实验记录,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奋斗的夜晚。



2022年,同学们跟随义诊团深入基层,采集临床样本,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寻找解决基层临床痛点的方法。同时,团队将病毒检测种类拓宽至以HAV为代表的食源性病毒,为消化道病毒爆发感染控制提供技术储备。2023年,团队围绕高危型HPV感染控制,进一步拓宽病毒检测的种类,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助力实现WHO HPV感染控制“双标准”,加速落地全覆盖性精准普筛。



四年间,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囿于阶段性成果,21份网评材料、18次现场答辩,同学们走过5省6市。从初次参赛,获得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辽宁省银奖、2020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辽宁省银奖,到2021年挺进国赛,获得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从2022年获得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2022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刷新学校本科生主赛道的最好成绩,最终于今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斩获本年度辽宁省高教主赛道唯一金奖,再创学校双创竞赛成绩的历史新高。



得益于四年间的双创教育实践,团队与项目一同成长,同学们累计获得国家及省政府奖学金13人次,主持国家级大创计划7项。依托项目成果,发表SCI论文7篇,并入围国创年会优秀作品评选;获授权专利4项,在申专利11项。项目的成果获得行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赞扬团队成果为各级医疗机构病毒精准普筛及感染控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病毒恒温检测项目研发实践的过程,是团队每位成员逐步成长的过程,也是我校本科生科研不断发展的过程,更是中国医科大学双创教育不断追求卓越、铸就辉煌的过程。


同学们的逐梦旅程还在继续 项目团队核心成员有感:


01 孙茂龄



回望在中国医科大学求学的四年,伴随着学校本科生创新创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也从一名懵懂的大一新生,逐步成长为“互联网+”国赛主赛道金奖团队的负责人。省银、国铜、国银、国金,21份网评材料、18次现场答辩,四年间我们登高自卑,一步一重山。这之中,有着1400余个日夜甘守静水流深的坚持,也有着前后25名成员敢面雷霆万钧的担当。在中国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宏伟实践中,在指导教师和创业导师长久以来的支持下,我们将继续着眼临床需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青创报国的新篇章。


02 李佳伦



幸运眷顾,初入大学我就加入了这个温暖的项目组大家庭,开启了我的创新创业之路。一路前行,诸多难忘。第一次网报填写,第一次路演答辩,第一次引物设计,第一次现场检测,第一次穿起白大褂,第一次在求医者眼中看到对HPV普筛的渴求……医者仁心是我们数百个日夜坚守的动力,指导老师们的点拨扶持是我们不断向前的助力,成员们的彼此陪伴、相互鼓励是团队不竭的生命力。无形的灵感终化为有形的成果,金奖是嘉奖更是激励。我们将继续秉持“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校训,研精覃思,刮摩淬励,扎根沃土,不负芳华。


03 李思睿



从大一刚入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对科研与创新有了深入的了解与认知,我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帮助。何其有幸,能得如此学术过硬又师德高尚的老师的悉心指导;何其有幸,能得如此严谨优秀又尽心尽力的学长学姐的耐心帮助;何其有幸,能与如此志同道合的团队伙伴们齐心奋斗;何其有幸,能在中国医科大学的沃土上一步一个脚印地生根发芽。


04 周奕辰



自从大一起,我很荣幸地加入了这个和谐而又优秀的项目组。感谢学长学姐的耐心指导和经验传授,他们的关心,使我得以收获专业技术、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成长。导师的精准指引及专业指导,以及他们的陪伴与支持,更是我成长的巨大助力。团队在项目合作中的辛勤付出,才使我们能够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并走向今天。我会珍惜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技能,并把这些经验和技能作为向前发展的动力。期待未来能与大家再续辉煌,共创更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