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相关单位、部门: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面向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选拔优秀项目,学校决定举办中国医科大学第五届“红医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目的
全面挖掘和培育优秀项目代表我校在2024年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学校“双一流”建设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其他创新创业类竞赛,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大赛组织机构
大赛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招生就业处、校友工作办公室、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信息中心、财务处、校办产业处、科学实验中心共同主办,党委学生工作部负责统筹推进,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
三、参赛人员
参赛团队负责人为我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同时鼓励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的参赛团队。
四、参赛项目
参赛项目要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展现在医工交叉融合、转化医学、生物材料、智能诊疗及医学人文等新医科领域建设成果,项目类别如下:
1.学术成果项目(A类),参赛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类、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科技发明制作类;
2.创新创业项目(B类),参赛项目以实践基础为前提且具有较好的独特创意和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同时具有应用推广并效果良好;
3.校企合作项目(C类),参赛项目能够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体现产教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4.红色筑梦项目(D类),参赛项目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长期实践,或者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的痛点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五、赛制及要求
1.大赛采用学院初赛、校级复赛、校级决赛三级赛制。学院初赛由各学院负责组织,校级复赛、决赛由学生处负责组织。
2.校级复赛分配名额由大赛组委会按照各学院提交的项目数量和上一年创新创业比赛获奖情况等因素确定。
3.指导教师最多可指导2项作品,参赛学生最多可参加2项作品。
4.参赛项目由学生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进行申报,同时申报学院对参赛成员资格进行审核。
六、赛程安排
阶段 |
工作任务 |
负责单位 |
时间安排 |
赛前准备 |
1.对本届比赛进行解读和答疑 2.邀请创新创业相关专家进行培训 3.组织参加2023年创新创业比赛的优秀项目进行展示 4.教师和学生完成团队组建,并认真撰写项目申报书等材料 |
大赛组委会 各二级学院 |
1月至2月 |
参赛报名及 提交项目书 |
组织学生报名参赛并对参赛资格和项目书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汇总提交至大赛组委会 |
各二级学院 |
3月初 |
学院初赛 |
对本学院参赛项目进行评审,评审后按照分配的校级复赛名额上报参赛项目至大赛组委会 |
各二级学院 |
3月上旬 |
校级复赛、决赛 |
组织材料评审、现场展示答辩评审 |
大赛组委会 |
3月中旬至4月 |
推荐参赛 |
对优秀项目进行整体质量优化和培育提升,代表我校在2024年参加学校“双一流”建设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家级Ⅰ类和Ⅱ类的创新创业类竞赛 |
大赛组委会 |
4月至7月 |
各项工作具体开展时间和提交相关材料形式另行通知。
七、大赛奖项
大赛设金奖、银奖、铜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计划评选出金奖30项、银奖50项、铜奖100项。
金奖和银奖项目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竞赛,所有获奖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授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
八、相关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学院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由学院主管领导亲自部署,做好项目推荐工作,为参赛学生团队和项目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宣传发动,协调组织。引导广大师生充分了解大赛的内容,积极参与大赛,挖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3.坚持以赛育才、以赛促用。着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整合教育教学、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环节。
党委学生工作部
2024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