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新闻速递

中国医科大学“红医讲坛”第二讲——王正国、廖万清、韩德民、陈洪铎院士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7-08-04 21:34:33       点击数:

    8月4日下午,中国工程院王正国、廖万清、韩德民、陈洪铎四位院士作为我校“红医讲坛”系列学术讲坛特邀嘉宾在第一临床学院多功能厅分别做了题为“精准医学”“医学真菌研究的前沿及热点”“大众化诊疗时代”“关于免疫皮肤病学的研究”的专题报告。北京大学皮肤性病学系主任张建中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陆前进教授,校长闻德亮、副校长尚红、于晓松、刘莹,学校各学院及研究机构院长、副院长、科研及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各教研室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及全体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本次学术讲坛由副校长于晓松主持。



    于晓松副校长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四位院士的学术成就。



    闻德亮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医科大学“红医讲坛”为学校最高学术讲坛,其活动是从今年7月8日开始的,今天是“红医讲坛”系列学术活动第二讲,邀请的都是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权威专家来做精彩的学术报告,这种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在全校广大师生中反响热烈,掀起了一股崇尚学术、追求创新的思想文化浪潮。四位院士齐聚一堂,更加提高了这次学术活动的规格和层次。今天他们不仅深入介绍各自医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报告还将涉及到医学人文和教育人文精神的内容,他们几位无论在为人、为学和为师方面都是我们医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典范和楷模。并且从今天起,他们成为了我们中国医科大学的荣誉教授,真诚地盼望几位院士能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给予我们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也希望全校广大师生以他们为榜样,把他们作为心中的坐标,作为向上的力量。这对大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讲坛上,王正国院士在“精准医学”专题中,重点阐述了中国大力发展精准医疗的报告。随着精准医学研究的深入,必将引起疾病预防与治疗领域新的革命。


    廖万清院士在“医学真菌研究的前沿及热点”专题中,从四个方面介绍医学真菌研究的前沿及热点,为从事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韩德民院士在“大众化诊疗时代”专题中,阐述了美丽健康中国的概念、思考与建议,介绍了“华佗工程”及“学院型学科”等。


    陈洪铎院士在“关于免疫皮肤病学的研究”的专题中,从四个方面回顾了团队三十年的研究成果,展示了重要研究突破的重大成就。




    论坛上,副校长刘莹宣读了学校聘任王正国、廖万清、韩德民为荣誉教授,张建中、陆前进为客座教授的文件。文件指出,王正国院士主要合作院系为第一临床学院,主要合作人为朱悦教授;廖万清院士主要合作院系为第一临床学院,主要合作人为陈洪铎院士、高兴华教授;韩德民院士主要合作院系为第一临床学院,主要合作人为姜学钓教授。张建中主要合作院系为第一临床学院,主要合作人为高兴华教授;陆前进教授主要合作院系为第一临床学院,主要合作人为高兴华教授。


    闻德亮校长向他们颁发了证书并授予校徽。演讲之后 ,向其赠与中国医科大学“红医讲坛”纪念牌, 王正国、廖万清、韩德民、陈洪铎院士签名留念。


    王正国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一级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我校军医期学生。我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国家重点学科——野战外科学学术带头人,该学科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交通医学会主席,《中华创伤杂志》主编等,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编著、主编专著39部,参编1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97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医学科学技术奖;1998年获美国联合保健勤务大学Michael DeBakey(迪贝克)国际军医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至今获此殊荣的唯一亚洲人;2000年获陈嘉庚医学科学奖和国际交通医学重大成就奖;2002年获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廖万清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文职特级、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长征医院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真菌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皮肤病与性病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队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在我国首次发现了9种新的致病真菌及其引起的疾病类型,其中格特隐球菌ITS C型(S8012)引起脑膜炎并成功救治,该菌株被美国(ATCC56992)、比利时(IHEM4164)及荷兰(CBS7229)的菌株保藏中心永久保藏,并向全世界研究机构供应(295美元/株)。承担国家973、军队重大/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385篇,主编《真菌病学》等专著9部。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它各类成果奖共24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14获首届叶剑英奖。2015年获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国家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韩德民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北京市耳鼻咽喉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医学中心主任,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WHO)防聋合作中心主任,全国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国内、外各类学术兼职20余项。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嘉奖和荣誉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人事部及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荣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中国首届优秀博士后奖、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奖、第六届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等奖。2001年以来作为第一完成人,三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实用新型专利15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被授予联合国“南-南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奖”。这是全球第一位医生获此殊荣。


    陈洪铎院士:国际美容皮肤科学会(总部在欧洲)会长,国际生物医学科学协会(总部在美国)副会长、国际皮肤科学会(总部在美国)常务理事。他关于朗格汉斯细胞来源、分布和抗原的识别、处理、递呈功能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结果已获国际公认。他发现维甲酸可促进紫外线所致结缔组织损伤的恢复,已被用于光老化性皮肤损伤的修复;证实绿茶提取物、薏苡仁提取物等对光老化、光免疫抑制及光致癌的防治作用;发现温热能促进朗格汉斯细胞成熟,已用于HPV感染的治疗。截至2017 年6月共发表学术论文596篇(其中英文文章245篇),主编、主审或参编专著37部(其中英文专著10部),专利12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 章、全国劳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奖、吴阶平医学奖等荣誉。在其领导下实验室被评为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集聚了从美、英、德、法、日、加等国著名学府归来的学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团队。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