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新闻速递

央视《新闻联播》|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孙思予:继续加大对医学科技项目支持力度

发布时间:2025-03-11 19:45:15       点击数:

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会、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分别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孙思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两会。3月9日,孙思予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坚定信心谋发展 团结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议国是》,积极履职尽责,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国计民生,传递师生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孙思予交流发言


“这几年的精准医学、人工智能的医疗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医学科技项目支持力度,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先进医疗设备、重大疾病防治等领域,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为健康中国注入更多的创新动力。”


中国医科大学师生热切关注、积极收听收看大会盛况,认真学习大会内容并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掀起学习热潮。


马秀岚 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


作为医学教育领域的普通一员,全国两会的召开让我倍感振奋和期待。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新征程中,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新时代人民健康守护者的特殊使命。我期待此次两会能推动更多医学教育政策落实,加大医学教育的投入,深化产教融合、医教协同和医学人文教育改革,为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与变革。我们也会继续努力,赓续红色基因,不负时代使命,培养出更多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仁心医者。


李巍 台盟盟员、辽宁省人大代表 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大模型的迅速发展,在临床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名耳鼻喉科医生,在之前的工作中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鼻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的科研探索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下一步,我将在前期的科研成果转化中发力,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意拓展更多临床应用场景,将大模型更广泛的应用于诊疗实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健康保障。


吴琼 致公党党员、辽宁省人大代表附属盛京医院门诊部副主任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迈向“十五五”的关键一年召开的重要会议,意义非凡。认真学习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深感振奋,备受鼓舞。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不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等阐述,让我看到了国家在大力发展人民福祉方面的坚定决心。作为一线医生,未来我将聚焦老年群体的高发病诊治,不断探索老年主动健康管理和慢性病智能化防控的有效方法,做好健康“守门人”,同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全科人才,为老年人群健康福祉和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助力。


颜晓菁 致公党党员、辽宁省政协委员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今年两会期间,我特殊关注了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医疗、健康、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内容,释放出诸多改革信号和政策方向,这些议题既关乎民生福祉,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医疗领域的内容体现了普惠性与科技赋能并进,在健康中国方面突出从治病到防病的战略转移,而高等教育强调了在破立之间寻找新平衡。这三个领域看似独立,实则存在内在关联,例如医疗资源下沉需要大量基层全科医生,这倒逼医学教育优化培养模式。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些政策落地的挑战,但我相信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和决心,我们会往最终的目标不断前进。


姚凡 农工党党员、辽宁省政协委员 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


着眼关键之年,谋划关键之策,2025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锚定了航向、凝聚了共识。围绕政协委员职责与本职工作,我将致力于依托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善恶性肿瘤分级诊疗体系,通过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搭建单病种MDT平台,推动诊治本地化。建立继续教育平台推进规范化诊疗下沉,实施专家基层查房和骨干进修制度,完善基层医疗梯队建设。差异化设置报销比例引导分级就诊,推进DRG/DIP付费改革促进双向转诊,保障基层药品目录覆盖慢病需求。构建“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实现肿瘤患者全病程规范化管理,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张淑华 九三学社社员、辽宁省政协委员医学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负责人


为了形成“教育孵化人才—人才驱动科技—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要强化顶层设计与协同机制。建立跨部门统筹机制,制定中长期协同规划,制定科研经费、教育投入与人才培养目标挂钩政策,鼓励地方结合产业需求设计科教融合方案。要以教育改革支撑科技与人才需求教育改革。动态增设前沿交叉学科,深化产教融合,革新评价体系,以社会贡献、实践成果替代论文单一导向。要推动科技体制适配人才成长。倾斜资源支持青年科学家,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鼓励高校、企业、个人联合竞标技术攻关项目。要构建多元化人才发展通道。建立“科创人才绿卡” 促进双向流动,实施“尖峰计划”定向培养战略人才。


赵平 农工党党员、辽宁省政协委员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主任


过去一年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随着辽宁省60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30.5%,远高于全国26.1%,深度老龄化对医疗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当前中心城市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但基层医疗机构面临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的挑战。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让医养服务“活起来”,是破解老龄化社会医疗养老双重压力的关键路径。建议一方面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强化基层能力,建议设立引才基金、提高基层薪酬、加强医联体协作,破解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难题;另一方面深化医养结合创新,依托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机构联动,构建"医院—社区—居家"三级服务链。


徐鹤峰 公共卫生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 2023—202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深刻感受到2025年两会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特殊分量。从《人民日报》前瞻的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到民生保障等八大议题,无不彰显国家战略“承上”夯实五年改革成果、“启下”锚定现代化新程的深远考量。站在“十四五”向“十五五”过渡的节点,我们红医学子当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破解“卡脖子”医学难题,传承并发扬红医精神,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民生转化,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接力中跑好属于我们的关键一棒。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