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峥嵘校史,汲取奋进力量。

亲爱的2025届毕业生,我们于九月的初秋欣然相逢,又即将在六月的盛夏怅然作别。可曾记得,84年前同一个夏日,在延安的土窑洞里,一群身着白褂的青年也曾在硝烟弥漫中捧起毕生珍藏的证书,那纸页间不仅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更有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挺直脊梁的医者担当。

八十四载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化为永不褪色的精神烙印。昔日青年以生命赴使命,今日青年当以青春铸荣光。今天,母校以岁月为炉,匠心淬炼的信仰之剑,正助你斩破荆棘。

今天,学校以 “离校前的最后一堂思政课” 为你们的毕业征程启幕,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 “引路人”,用各自的职业经历与成长感悟,为红医精神写下了鲜活的时代注脚。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晓娜:毕业证书里的初心使命
她向同学们介绍了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后的第一期毕业证书的来历,毛泽东题写“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的背景及在全国医务工作者心中的重要意义。她叮嘱同学们:在未来的医疗岗位上,要始终坚守人民至上、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仁心仁术。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春雨:做有温度的医者
“傅连暲院长在油灯下缝制药包,涂通今前辈用煤油灯照亮手术台,唐义贞医生用生命守护革命信仰……” 她以长征路上的红医故事叩问初心:“人民需要医生用手暖过听诊器,做一名有温度的医者,才是对‘仁心’最好的诠释。”

全国最美大学生孙茂龄:科研与临床的双向奔赴
从实验室到病房,他用 “科研报国”的宏愿与俯身关怀的细节告诉大家:既要以高屋建瓴的视角破解临床难题,也要在病床前做患者的“暖心人”。记住,扛得起时代重任的青年,终将在奋斗中收获光荣。

援藏医生官彦雷:雪域高原上的生命答卷
2016年,他随辽宁首批援藏医疗队奔赴西藏那曲,在缺氧严寒中创造医学奇迹:18个月完成50余例手术、开展10余项新技术,完成那曲首例显微镜下神经外科手术。“当藏民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时,我才意识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知道自己正被人需要。” 这份来自雪域的感悟,让“医者担当”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从延安的窑洞到祖国的万水千山,红医精神从未改变。它是证书上的墨香,是手术台前的专注,是雪域高原的坚守,更是你们即将书写的每一页人生答卷。
同学们啊!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世界。下乡义诊时,请带够厚衣裳。实验室通宵时,记得订热饭。累了就回母校看看,这里永远是你们的“瑞金”。


星辰大海,山高水长。不需要手摘星辰,你们就是最亮的那颗星。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