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效月(Zhai Xiao-Yue) 1963年出生,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肾脏病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2006年博士毕业于丹麦奥胡斯大学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1部,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双语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Histology and Embryology》1部。辽宁省人体形态学线上线下混合金课课程负责人。兼任中国解剖学会大体解剖学与数字解剖学副主任委员、组胚分会常委、发生发育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常委;辽宁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获国家自然基金5项,省部级基金4项资助。研究方向为肾脏发生发育的生理与病理。 |
郑玮(Zheng Wei) 1976年出生,教研室教学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留学美国1年,兼任辽宁省解剖学会常委。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多项资助。研究方向为金属离子转运体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 |
韩芳(Han Fang) 1975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2005年博士毕业于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后;兼任中国解剖学会组胚分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应激分会委员、辽宁省解剖学会常委。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部省市基金多项资助,研究方向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分子机制。 |
温昱(Wen Yu) 1974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8年博士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留学美国1年以上。获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省部基金2项资助,研究方向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和修复。 |
杨蓓(Yang Bei) 1978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留学美国近2年,钻研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学,获辽宁省教学课题1项。获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辽宁省基金2项资助,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 |
刘宁宇(Liu Ning-Yu) 1976年出生,副教授 本科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英文班,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教学专长为留学生英语授课及“5+3”“红医班”双语教学。研究方向为肾脏发生发育的生理与病理。 |
梁非(Liang Fei) 1978年出生,讲师 本科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日文班,2008年博士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钻研PBL教学。研究方向为肾脏发生发育生理与病理。 |
刘虹(Liu Hong) 1980年出生,副教授 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研究方向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分子机制。 |
陈雪(Chen Xue) 1984年出生,讲师 本硕连读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目前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胰腺癌进展中的作用。 |
林庚(Lin Geng) 1981年出生,讲师 201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留学美国2年。研究方向为金属离子转运体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 |
顾玲(Gu Ling) 1988年出生,副教授 201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研究方向为肾脏发生发育的生理与病理。 |
张婕(Zhang Jie) 1988年出生,副教授 201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资助,研究方向为肾脏发生发育的生理与病理。 |
刘冬娟(Liu Dong-Juan) 1962年出生,研究员级高级实验师 主持并参加省部及国家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国家核心期刊论文28篇。参编“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配套教材、副主编《医学.生物学电子显微学新技术》。兼任辽宁省生物物理学会及辽宁省电子显微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分子机制。 |
丁金兰(Ding Jin-Lan) 1981年出生,高级实验师 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联合培养)。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研究方向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分子机制。 |
肖冰(Xiao Bing) 1983年出生,高级实验师, 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资助1项,研究方向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分子机制。 |
徐彦平(Xu Yan-Ping) 1961年出生,主管技师 中国医科大学毕业。 |
宁斌(Ning Bin) 1964年出生,主管技师 中国医科大学毕业。 |
戚万强(Qi Wan-Qiang) 1964年出生,技师 中国医科大学毕业。 |
石玉秀(Shi Yu-Xiu) 1945年出生,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二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中共十五大党代表、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组胚教研室主任(1991-2005)及电子显微学研究室主任 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 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主编“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及配套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获教育部及省16项;主持完成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共18项;获省科技二等奖等部省市级奖1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 60篇,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30名、硕士24名。 |